晉江深滬吳氏

        深滬是晉江東南一處著名漁鄉。在史前就有人類結盧聚居,唐代已開發多處澳口。得漁鹽之利,這裏居民輻輳,姓氏繁多。後梁開平間(公元907-911年),即有吳氏自河南光州固始輾轉遷來深滬岑前(今東坡)定居,生子三人:孟曰舁,仲日妙,季日顏。現存深滬古擂山南有北宋建隆年間(公元960963年)建的吳氏始祖墓,其右畔立有舁、妙、顏三公墳。其後代分孟、仲、季三房,『自舁公出者以舁公為一世祖,自妙公出者以妙公為一世祖。』而三派又共建家廟,公祭祖墓,同用昭穆。自二世起定《深滬吳氏大宗字行》40字為『志興國漢齊永昌廷紹子卿伯隽煜浚文光祥澤世慶宣錫允肇孫碩克希仲成章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與晉江吳氏各支派一樣,深滬吳氏奉延陵季子為始祖。

 

        深滬吳氏自宋代僻居海隅,雖未能一如前代高官顯爵,却也名人輩出,蕃衍興盛,稱為當地望族。迄今深滬岑前吳氏人口已逾五千,孟房又有一支分居安海,仲房分支南安田中、托坂、金井福全,季房分支龍岩、漳州、金井石圳、南吳等地。後裔散布海內外,山東牛莊、浙江寧波、廣東潮汕,以至金門、臺灣乃至東南亞等地,已達數萬人,僅在臺灣就有一萬多人。

 

        深滬臨海,居民慣于搏擊風浪,多以漁商為業。清康熙間收臺灣人版圖,開放海禁,深滬百姓紛紛置船往來于臺灣海峽,經商貿易,運去布匹、陶瓷、圖書文具、日用百貨,換來米、糖、水果和其他土產。清乾隆年間御史詹肯構游深滬,曾作《深滬即事五言排》,有『萬井栖山腳,千艘渡海隅』之句,以狀深滬漁商之盛。這種盛況維持多年,一直到鴉片戰争之後,由于不敵洋船、洋貨競争,才日漸蕭條。

 

        吳氏是深滬往臺經商的大户,據光緒九年安海《龍山寺重興碑記》就刻有:『滬江吳協芳號捐銀五十六員』,『滬江吳協慶號捐銀三十五大員』,『滬江吳協昌號捐銀三十大員』。據查這三個商號都是深滬吳氏『協內份』的商船,每艘商船上有船員十餘人。而『協內份』不過是深滬吳氏季房的一個支派清咸豐年間,深滬『吳協慶號』商船從臺灣傳來保生大帝吳真人香火,是海峽兩岸交往的一段佳話。深滬寶泉庵有《大道真人傳記》碑文記其事:『……白礁旅臺鄉人在臺南學甲鎮建造慈濟靈官……吾滬裏人旅臺日增,沾神恩德衆,因感神靈單方之驗,即于咸豐十年由後山堡信士吳澤津、協慶號商船吳世祥迎駕來滬,供奉于寶泉庵後殿東軒。』深滬吳氏從臺南學甲慈濟官請得吳真人神像,而且收集其324簽藥方,帶回深滬。除了由吳氏船員保留其『金匱丸』、『保齡丸』、『夜光散』、『七針丹』等7方作為單傳秘方,其餘藥方則獻于寶泉奄,供人求取。其藥簽靈驗神奇,遐邇知名,求者絡繹不絕,寶泉庵香火由是大興,保生大帝遂成為該庵主神。至今,寶泉庵與臺灣學甲慈濟宫締結親誼,往來密切。

 

        得深滬祖地航船之便,一些分居外地的吳氏支派,也聯袂結隊往臺灣墾拓、定居。如清光緒間修的《深滬岑前仲房二分派田中史房譜》記載南安吳氏支派遷臺的有:

 

         十五世煜定、煜奇、煜崇出祖臺灣。

 

         十七世文貴、文琛、文宗、文廟、文選出祖臺灣。

 

         十八世光添、光旺、光泰、光齊、光委、光保、光總出祖臺灣。

 

         十九世常三、常講、常春、常執、常訓、常鬱、來春、天成、常奮、     

常鳳、常智、常專往臺。

 

          《深滬岑前孟房紹經堂家譜》也記載遷安海吳氏支派有:

 

           十九世祥華往臺經紀,歿在淡水吳耽官行內,葬在淡水。

 

           祥玉,自小往臺灣,取臺灣女,卒葬在臺灣。

 

           祥煌,自少年外出,佳臺灣鹿港,娶鹿港陳氏。生男澤凝。

 

          深滬岑前吳氏世創有祠堂,因清初沿海遷界,族人流徙,祠宇亦圮廢無存。值清乾隆二十三年,太平盛世,由族人煜東、煜文、煜從等倡議重修。族中分居安海、泉州、南安田中央各派聞告踴躍,欣然樂從,捐資二千餘元,就舊祠地重建祠宇。深滬季房子孫還將七世祖永禄厝地一處捐獻,使祠堂擴大規模。興工數月,堂屋將成,而籌集資金已告竭,族人煜東及浚占兄弟又各慨然捐銀二百元,以俾完成,于是『棟宇煥然,加以丹膛,瀾以朱緑,穆穆皇皇,以享以祀。』族人煜東及浚占兄弟又各捐銀一百五十元作為春秋蒸嘗之費。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舉行落成祭祖典禮,立《重修滬江吳氏祠堂碑記》于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