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龍湖岱陽吳氏

          岱陽,位于晉江東南部龍湖鎮的瀕海鄉村(距海3公裏)。包屬有:埭頭、錫坑、楓林、古盈、古湖、洋垵六個自然村。主幹道省道306綫貫穿而過,交通便捷,經濟繁榮 ,再通往村道上更是使人精神振奮,條條水泥路平坦暢通,兩邊一幢幢新屋樓房鱗次櫛比,境內這些廠房、樓房映入眼眶的就是泉南着名僑鄉─ ─岱陽的新貌。聞名遐邇的岱陽吳氏大宗祠就坐落其間。

 

         岱陽吳氏肇基始祖觀志公,乃黃龍吳氏始祖五世孫由烏石于門明洪武元年卜宅于岱山(今稱埭頭),岱陽吳氏始祖生有三子分三房;長房遷居臺灣,二房三房分居于現六個自然村,相傳迄今已有二十四世;現在鄉人口七千餘人,并分居于海外;臺、港、澳地區,,菲律濱、新加坡、印尼等國斗達二萬餘人之多,遂成泉南一大名門望族。

 

        岱陽吳氏打宗祠占地二百餘平方米,二進中天井,前拜埕、磚木石結構。屋面紅色琉璃瓦,彩繪硬山屋頂、燕尾脊,面前綅琉璃裝飾的雙龍搶珠游頂,氣勢恢宏;門庭流金垂拱,青石透雕、浮雕奴細砌墻面。大門兩旁的圚柱鎸雕的金字對聯,精致典雅,兩尊精工雕琢的石獅置位兩旁,更顯威儀肅穆。祠宇內廳楹聯布列,蘊含着岱陽吳氏的歷史淵源及家族發展歷程之見證;廳堂匾額高懸,集聚首岱陽吳氏先祖不凡的歷史榮光。二進為正堂,設龕供奉岱陽吳氏先祖牌位。綜觀宗祠內外,古樸莊嚴、氣勢恢宏。既存亘古造工之薈萃,又有精湛現代藝術,充分展現了岱陽吳氏豐富的文化內涵。

 

        岱陽吳氏歷代不乏簪纓才。歷史上有:明萬歷榮禄大夫授江西仙霞閱總兵官;明崇禎戊辰誥授江西省建昌總兵官;清康熙三十三年癸酉付榜丙子中試欽賜鬆溪縣令;清幹隆壬申恩科舉人第四十二名者,尚有先祖功績不勝枚舉。岱陽地靈人杰,英才俊杰層出不窮。郊代有優秀黨政幹部、專家、學者、企業界等知名人士,為族人增光添彩。

 

         岱陽是着名華僑鄉,埭頭、錫坑、楓林、古盈、古湖、洋垵六個自然村有衆多愛國愛鄉僑親身居异域心系桑梓建設;突出者有旅菲宗親:吳修流、吳良元、吳金緘、吳身鈿、吳成就、吳永周、吳文藝、吳維新、吳文質、吳民聲、吳民修、吳金煥、吳天德等;旅居港澳者則有:吳身彬、吳清池、吳身智、吳身樹、吳維欣等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傾注心血,捐建有中小學教學樓、吳氏大宗祠、村老年協會會址文化活動中心、鋪設村水泥路、修築橋梁、水閘,水池燈數十個大型教育、公益項目。這給全村的經濟、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起着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

 

        埭頭村位于中山街東側,東瀕前港,南鄰後宅村、西連中山街,北隔陽溪,與南潯、衙口相望,在晉江龍湖鎮東部。埭頭古稱岱陽,取『岱山之陽』之意,古時因陽溪水系流量大,可供船航行,埭頭其他為陽溪入海處衝積區,裏人築埭圍海造田、因取村名為埭頭。

 

         埭頭村人口僅900多人,現全村僅有耕地400畝,村民以農業、工商業為主。海外人口3000多人,主要分布于菲律濱、香港、澳門、印尼等地。生活在外的僑胞故土根深,游子情長,心惦家鄉,以振興家園為任,一顆丹心,, 腔心血,奉獻于縈懷的敖鄉。積極踴躍地為家鄉建設輪財出力,近十年來,海外僑親們的捐資總額近500萬元。

 

          埭頭村道路、老人會、陽溪中心小學等公益事業得到旅居海外的華僑鄉親的大力支援。現在,在村委會的帶領下,全村人民奮發向前,共同建設美好的明天,現村中辦有三綫廠、富利拉鏈廠、株興、聖龍服裝廠等企業。并曾獲得晉江市寬裕型小康村、先進黨支部等光榮稱號,2002年,更被評為福建省文明村。現漫步村道,寬敞平坦,舉目緑草如茵。傍晚,落日的餘輝給這個美麗的村莊披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古盈村,座落于省道308綫南下八公裏,龍湖鎮政府至天僑旁的東西兩側。現有人口900多人,旅菲及港澳同胞2500人。古盈村,西與吳厝村為鄰,吳厝山連綿起伏;前有溪仔,外有大溪二溪并流,從村前流入大海;村貌井然,所以有『半江沉月』之美譽。

 

        從洋垵段起沿村右經村前與龍英公路交匯,古盈村已與中山街融為一體,中山街是由吳起順出資獨建,原先居住有埭頭、古盈、錫坑、楓林、古湖等,後五湖四海遷入居住,現中山街向東是埭頭、衙口二村,以外便是深滬灣。這裏有兩座建于三十年代的別墅:鰲陽、瀛洲別墅;東西高聳非常顯眼地成為古盈村的重要標志之一。

 

         錫坑村位于龍湖鎮南部,中山街西南,龍英公路繞村東而過,北隔陽溪與古盈村相望,南隔大深綫與古湖村為鄰,東接楓林村,西接石厦村,人口1680多人,400户,海外人口4000人,為南吳八鄉之一。

         錫坑村古稱薛坑,也作錫裏,『錫裏吳氏家譜』有如下文字:『薛即,錫也,錫為藏窩之地,山環水繞,風景不减桃源。若非身履其所,幾不知此中有乾坤也。』錫坑舊村地處山坡至山麓地帶,山脊環繞,地勢低回,從舊路繞錫坑村外走過,看不到村捨房屋,就地理環境而言,確如出于山坑之中。

        岱陽一世祖于明洪武年間卜居埭頭,傳五世,毅齋開基錫坑,是為錫坑一世祖。時錫坑舊有尤姓聚居,相傳吳姓系尤姓外甥,後尤姓遷移他鄉,錫坑遂為吳姓聚居村落。明末清初,十三世挺谷始遷臺灣臺南。至今,由錫坑衍傳臺灣臺南、雲林及菲律濱等地人口達數千人。

 

       錫坑地處陽溪之南,四條山嶺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從東往西依次一為東山、二(未名)、三為牛山、四為西山,區域水系由南而北匯入陽溪。四川在南方交接,合而為錫坑山。俗稱『石頭盤』山腰有古廟『覺海庵』(又稱覺海古地),祀觀音娘娘。相傳與衙口定光庵、古婆莊天竺庵同為明正德君徵服出巡時敕封而建。

 

         錫坑舊村區位于第二條山嶺西側,房屋佞山而築,梯級排列,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獨特景觀。新村 區已從中心輻射至東山,牛山地帶。

 

        古湖村古地名為『許湖』,位于龍湖鎮西南部。距鎮區2公裏,東靠坑尾村,南接龍園村,西臨西湖村,北毗錫坑村。古時許氏最先開基于此,又地處龍湖畔,而『古』為閩南方言『許』之諧音,故雅稱『古湖』,今許氏已外遷,唯有吳氏。人口1100多人,280多户,海外人口1770多人。為吳氏單一姓所居。其裔分衍香港、澳門、台灣、菲律濱等。全村僅有耕地面積15畝,山地53畝,村民以企業、經商為主。村路建設已全面水泥化,1957年建有占地面積近12畝的古湖小學。旅外僑親對家鄉教育、道路等公益事業貢獻頗多。

 

        楓林村,龍湖鎮南部,位于中山街之西,西與錫坑村接壤,北毗古盈村。改道拓寬後的泉州─ ─ 圍頭村、龍湖─ ─ 英林綫穿村而過 。楓林村為南吳八鄉之一,其地勢南高北低,南有小山,名尚邊頂,水系自南而北匯入陽溪。村西北原有椿樹、楓樹混雜樹林,可擋冬季西北寒風,楓林村因樹得名。該片樹林于抗戰期間砍代迨盡,村民繼而築土造岸,井在上廣灌木。村邊公路因此也叫『刺子溝』村中至今猶存有一方擋風辟邪的『石敢當』,年代已不可考。

 

        楓林建村在明代中葉。相傳楓林原有林姓居民,今已遷住它鄉。岱陽(埭頭)五世祖續輝開基楓林,傳塘乾房份;古湖崇春分支楓林,傳祖厝房份。該村現有人口400多人,120户,海外人口380多人,分布于菲律濱、香港、澳門、臺灣、加拿大等地。

 

          楓林村是名聞遐邇的拉鏈專業村,現有百宏集團、恒發五金等拉鏈制造企業30多家,『楓林小商品街』,是福建省最大的拉鏈成品及配件專業街。村民以企業為主,人均收入近萬元。村中各項公益建設,得到族外僑親的支援與贊助,楓林村是是一個精品文明村,寬裕型小康村,黨支部是基層一個先進黨組織。

 

        洋垵村,是一個寬裕型小康村,為南吳八鄉之一,系出岱陽。龍脉奇秀,距龍湖鎮區3公裏,迎臨大海,遠眺寶蓋山姑嫂塔,東南部天然淡水湖龍湖之西畔。洋垵村有海外僑親近千人左右,分衍于香港、澳門、臺灣、菲律濱等。海內外僑親熱心捐獻,得意而不忘故裏。在同鄉會歷屆理監事的努力倡導下,掀起了捐資家鄉建設的熱潮。旅菲僑親吳維新先生等堪稱家鄉建設的功臣,僑親的楷模。多年來他為家鄉教育、公益事業建設費盡心血,不畏勞苦、奔走于海內外,倡導他人捐資,并身體力行籌集大量資金為洋垵村建起了學校、道路……發展了教育,完善了各項基礎設施,為洋垵村帶來了長足的收益。

 

        改革開放以來,岱陽吳氏族人精神振奮,齊心協力,加緊建設步伐,取得了豐碩業績。如今道路四通八達,現代通訊不斷普及,相信在新的世紀裏,在村人的不息努力下,在海外族人的熱心相應下,將共同創造出岱陽更新、更輝煌的事迹。